這位前輩那福忠寫得真好,在此轉貼。
我看到故事的教訓是:匹配,匹配,匹配。
一切的手段,設備,技術,硬體軟體,都是為了在數位時代,在我們未來世界的媒體形態,如何達到「人」(讀者/觀眾),「貨」(內容),「場」(發布渠道,方式)三者的無縫匹配。
而且「匹配」一定不是單方面的。如何連結TA並產生互動,才是真正的達到匹配。
新聞如此。節目如此。廣告,行銷,也都是如此。
-------------------
「新聞經濟網誌作者 Ken Doctor 說,Bezos 借用了亞馬遜的能量建構了華盛頓郵報,亞馬遜有世界級的銷售經驗,知道顧客的需要,然後順暢的滿足。華盛頓郵報也吸取了同樣的能量,創造了一個技術平台,快速提供分析數據,顯示讀者與網站、讀者與App互動的情況,同時整合市場資訊,提供對象化的廣告與信息。
大多數的美國報紙,目前仍掙扎於數位,大部份營收仍來自印刷,而上市的報業集團受到業績的壓力,只有縮減人力獲得暫時的財務解脫,而產生惡性循環。」